扫一扫
发布时间:2024-01-17 22:37:39 | 浏览:
在上海,垃圾分类工作很有技术含量:大学教授指导家庭主妇,将菜叶、果皮等厨余垃圾配比、发酵,制作“透明皂”,直接涂脸上;旧纸盒摇身一变,就成了能承重200斤的椅子;麦秸、剩饭,通过新型生产模式,能在较短周期制成有机肥,用于园林绿化;今后,还要推进“绿色账户”跟金融服务对接,垃圾分类获得的积分,将能用于信用支付。半岛体体育下载半岛体体育下载
近日,国务院发布《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》,要求到2020年底,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,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,并在46个城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,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%以上。
上海是这46个城市之一。都说上海的垃圾分类,早就动了真格的、用了新技术,确实如此吗?记者在上海进行了调研。
眼前瓶瓶罐罐,大小不同,颜色各异。一群主妇忙活着,身边不同的桶子上,标注着“一个月”“一个半月”“两个月”等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果酸香味。
这里是徐汇区凌云街道梅陇三村。居委会书记尚艳华递过来一块儿形似透明皂的自制酵素,“我每天都用,纯天然的,对皮肤很好”。
很难想象的是,这块“透明皂”来自于尚艳华她们家里的垃圾。“这都是用菜叶、果皮等厨余垃圾制作的。”在酵素坊里,尚艳华边比划边介绍。
垃圾也能往脸上涂?不少人心里犯嘀咕,但他们回家试了之后,都觉得皮肤滑滑的,甚至有些肤质易过敏的人,都没产生不适。
“我们可不是黑作坊。有大学里的专家教授,指导我们配比、发酵、制作。”一位正忙活着的阿姨自豪地说,“我们学会了,再教给别人。”
这群邻家阿姨有个响亮的名号:绿主妇。她们的出现,缘于6年前的一场环保公益课。
2011年4月,环保志愿者在梅陇三村居委会办公室里,给10多个家庭主妇上了堂环保课。“您知道上海每天能产生多少生活垃圾吗?接近2万吨!什么概念?16天就能堆出一个金茂大厦!”
“来不及处理的垃圾,经过风吹、日晒、雨淋,就会腐烂。浮游颗粒随处飘,就会产生空气污染。”环保志愿者说。
这种担忧,终于得到了排解。梅陇三村开始垃圾分类了,“绿主妇”随之亮相。如今,小区的垃圾箱房干干净净,几乎没有异味,厨余果皮都做成酵素了。
平时弃之不用的易拉罐、利乐包、旧纸盒、碎布头、旧毛线,摇身一变,成了手工艺品,比如居委会会议室里的椅子,就是废纸箱做的。“200斤的胖子坐上去,也不在话下。”尚艳华说,“冬暖夏凉,坐了好几年,一点儿损坏都没有。”
梅陇三村现在名声在外,各地来访者络绎不绝。甚至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、环境规划署,也都前来取经。从2011年至今,小区“绿主妇”自行处理的生活垃圾,已达上百吨。
也是从2011年开始,连续7年,“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”都被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。
上海的生活垃圾,60%是厨余果皮等湿垃圾。干湿分类,将“厨余果皮”等湿垃圾分拣出来,专门投放,以便资源化利用,减少末端的垃圾处置量,这显得尤为重要。“做起来真不容易。”徐汇区虹梅街道惠工新村小区自管小组组长张月红感叹。
惠工新村小区是自建房小区,无物业管理、无业委会,居民组成了自管小组,184户居民全部签订承诺书,实行垃圾源头分类。
“小区扔的垃圾,不准带塑料袋。家家户户都发了统一的垃圾桶,桶内用垃圾钳一隔,分成两个格子,干湿分开。”张月红现场演示。
垃圾箱房定时开放,早晚两次。一开始,居民很不适应。“只能让志愿者在垃圾箱房边轮流值班,不断指导、劝解。”张月红说,“现在大家就很自觉了。”
在上海,垃圾分类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:有的组织起志愿者,指导居民垃圾分类;有的补贴保洁员,二次分拣;还有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,让社会组织做专业推动。
像宝山区,还建立了“黄马甲”专职队伍,对老旧小区垃圾箱房实行环卫专业保洁管理,提高垃圾分类实效。
在上海市中心万航公寓,保洁员老黄说:“原来,每天的垃圾能装5大桶。分类投放后,大部分垃圾被拿去利用了,剩下的垃圾连两桶都不到。”
分类减量后,进入末端填埋、焚烧处置的垃圾有所减少。上海日均末端焚烧、填埋的垃圾总量,从2011年1.8万多吨,减少到了2016年的1.6万多吨,减量2000吨。
这是一种名为“欧格堆肥”的新型生产模式:针对麦秸、菜叶、剩饭等湿垃圾,通过分拣、粉碎、添加辅料、高温细化、堆肥发酵等环节,大大缩短有机肥形成周期。根据上海农科院测试,这种肥料可应用于农田、园林绿化等。
“湿垃圾再生利用的试验效果,是不错的。”上海绿化市容局人士表示,上海土壤比较贫瘠,湿垃圾正可补充土壤有机质。“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,再生有机肥目前只用于园林绿化,不用于农田。”
“垃圾资源化,是一个再造过程,需要成本投入。”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环卫处徐志平处长说,推动资源化利用,还需要一定的政策激励,“湿垃圾要做到资源化利用,纯净度要达到97%—98%。否则,不易降解的物质多了,会对菌群生存环境产生影响,降低生物分解效果。”
这就对居民提出了做好垃圾分类的要求。“日本关于垃圾分类的法律,有30多部;德国,加上技术标准,多达2000多个;上海,包括上位法,不超过10部,约束性有限。”徐志平说。
2014年5月,上海颁布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,进一步明确垃圾分类标准及相关责任人的尽责要求,甚至规定了违规处罚条款;今年又出台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,在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试点垃圾强制分类,“不分类,就不收运。”
2013年起,上海就开始探索以“绿色账户”为载体的生活垃圾分类激励机制实施方案,对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行为发放积分奖励,并可兑换一定的资金或实物以及精神激励,覆盖面已达200万户居民,今年预计新增200万户,全市覆盖率将达到50%。
不过,年轻人对此兴趣不大。对此上海绿化市容局又出了新招:推进“绿色账户”跟银行卡、蚂蚁金服等金融、互联网企业对接;垃圾分类获得的信用积分,可用于将来的信用支付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7年05月23日 15 版)(责编:李楠桦、杜燕飞)